近年来,区史志档案局把“村级”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摆到重要位置,认真开展原有村级档案资料收集,并对新生村级档案资料积累建档,村级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目前,全区行政村(社区)建档率达75%;大刘镇23个行政村建档率达到100%,被评为“省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镇”。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研,强化业务指导
为保证村级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史志档案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村级档案规范化工作领导小组,把村级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列入目标管理体系和工作台账,作为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着力构建有组织、有措施、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工作中,该局多次选派档案业务人员深入全区各个乡镇、街道办、社区及行政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乡(镇)、街道办、社区及行政村分管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现场实际查看档案室和档案资料,召开各乡(镇)、街道办、社区及行政村分管负责同志和专兼职档案人员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全面掌握村级档案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二、明确标准,认真开展
培训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史志档案局把业务培训作为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大力提升村级档案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使之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培训中,结合实际,明确具体工作标准,提出具体操作要求,即:村级工作与接收村级档案资料同步进行;条件尚不具备的,对移交过来的征管资料集中管理;组织人员督促档案资料收集、保管、征集工作的落实,制定完善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及考核办法。同时,统一规定档案资料的内容,统一印制档案文书,统一购置档案袋、档案盒,统一印制档案盒封面及内容目录。目前,区史志档案局已开展培训2次,受训人员达30余人次,为档案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试点先行,发挥档案作用
为了抓好农村档案工作,实现档案服务“三农”,全区以大刘镇为试点,大胆探索,逐步推进,着力提高农村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精心组织。实行“村档镇管村用”档案管理模式,将大刘镇23个行政村各种门类载体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确定新农村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和专兼职档案员,形成文件材料收集、整理、编目、入室的规范化流程。二是强化基础。为大刘镇添置14组档案柜、若干数量档案装具,档案室达到“十防”要求,满足档案管理的需要,并做到各村统一单独设立档案资料柜;统一购置窗帘、桌凳;统一配置装订机、干湿温度计、灭火器等设备。三是挖掘特色。根据大刘镇南王村的“雪中雪”品牌晚秋黄梨特点,帮助村里建立晚秋黄梨专题档案,使特色农业档案发挥积极作用,找到了村级档案工作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四、规范服务,打造“三零”品牌
围绕档案查阅窗口建设,开展“档案惠民利民行动”,打造群众查档利用“零距离服务、零查档收费、零工作投诉”的“三零”服务品牌。在“零距离服务”方面,加强档案查阅室建设,建立和完善查阅服务体系,配备便民桌椅、花镜、水杯等基础设施,推出了电话咨询、预约和信函查档,特殊情况延时服务和周六周日加班服务等,为查档群众提供高效的服务。在“零查档收费”方面,免费为群众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在“零工作投诉”方面,通过设置意见箱,向服务对象下发“窗口单位服务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求查档群众意见,实现零工作投诉。
《示范引领全面规范区史志档案局扎实开展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uohe.yuduxx.com/yuanhui/200587.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