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01 14:26 我要投稿
1月16日,记者走进召陵区召陵镇富硒扶贫产业园,两座钢架结构大棚分外引人注目,棚内一垄垄土埂上整齐地栽植着一株株草莓,簇簇绿叶间点缀着一颗颗鲜红欲滴的果实,分外喜人。目前,该园区已带动8个行政村41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分红1200元,并为2名贫困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
富硒扶贫产业园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背后,折射出召陵区委、区政府绝不让一户贫困户在脱贫奔小康路上掉队的决心和勇气。跳出扶贫看扶贫,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最深的动力在产业。召陵区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产业链条,用产业念好“发家致富经”,唱响富民增收曲,托起群众的小康梦。
科学规划培育产业“改穷业”
宽阔的场地,整齐的卖场大棚,一辆辆大货车有序进出市场;商户们指挥工人将货物搬下货车,在自己的摊位上摆放整齐……自建成以来,每天的豫中南农贸物流交易中心都分外热闹。目前,这里已入驻400家商户,每天交易量达800吨,每月交易额达一亿元。这里采用的“基地+农户”的扶贫运作模式,辐射带动召陵镇、老窝镇、青年镇、万金镇、邓襄镇符合创业就业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就业,提供专用免费摊位,并与东城管理办公室签订了增收到户项目协议,为贫困户增加收入提供了保障,确保其如期稳定脱贫。
无独有偶,位于召陵镇大徐村的富农瓜果蔬菜种植合作社,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鼓励他们自建大棚,或者到大棚打工。目前,每年到合作社临时打工的有13人,年人均收入可达万元,有一个贫困户大棚在筹建中。2017年,合作社由村“两委”监督,实施扶贫到户增收项目,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辐射邻近3个行政村,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每年年底分红,分红不低于2000元,4年总分红不低于8000元。同时优先吸收贫困户劳动力,按每天30元给予报酬,已吸纳35人,每年可以务工90天,每个劳动力可以有2700元左右的收入,综合算下来,每户每年可以有3500元左右的增收。
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是支柱。召陵区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着力点,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到户增收项目实现了全覆盖,从根本上让贫困人口走出困境,脱贫致富。
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近92.8%是因病、因残和因障致贫的,普遍缺乏劳动力和致富能力,召陵区财政给每个贫困户出资5000元,实施企业带贫的到户增收项目。全区共投入财政资金820.5万元,对1641户贫困户实行了到户增收项目全覆盖。重点培育了召陵区就业创业扶贫基地(豫中南农贸物流交易中心)、邓襄镇天顺种植合作社、青年镇中宏种植合作社、万金镇郭庄蘑菇种植基地、老窝镇老许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召陵镇富硒产业园等36个产业就业扶贫基地。产业扶贫基地标准化、规范化,每个乡镇依托现有基地打造2~3个亮点,区扶贫办统一基地标识牌的规格、编号,标识牌上的基地简介、帮扶模式、增收方式、收益贫困户名单一目了然,促使全区精准施策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从而提高群众的认同度,增强企业的带贫责任。目前,全区36个扶贫基地已规范完毕。
党建引领唱响富民增收曲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召陵区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富民增收曲。
为了帮助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召陵区委组织部拿出党费60万元,加上市委组织部支持的发展资金20万元,共80万元用于贫困村发展,共确定郭庄村等5个省定贫困村作为扶持对象,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郭庄村、老许村发展蘑菇种植和大棚蔬菜;在武湾村、三朱村、皇西村建设厂房,对外租赁实现增收。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村集体增收、贫困户持续增收。
此外,区扶贫办为全区10个贫困村投入资金300万元,用于建设扶贫车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实施由区委组织部和区扶贫办负责监管,相关乡镇和行政村负责实施。目前,项目资金已拨付各乡镇,基本完工。
召陵区还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培育“有思路、有项目、有带动发展能力、有德才”的“四有”支部书记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承载着贫困群众的脱贫梦想,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响彻召陵大地,召陵上下正以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心,朝着全民小康路奋力迈进。
《召陵区:产业扶贫拔穷根》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uohe.yuduxx.com/shaoling/71943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