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是大年初三。当天上午,陈小甫早早吃过饺子,就来到位于大刘镇蔡庄村的“
源汇区有机食材生产基地”,一头扎进塑料大棚里,开始一天的劳作。
陈小甫从一排排立体种植的草莓间穿过,来到大棚中段悬挂温度计的地方,看了看温度。“今天是给草莓浇水的日子。草莓正处于结果期,每隔10天就要浇一次水。现在大棚里的温度还有点低,要再稍等一会儿,等温度达到16℃以上才能浇。”陈小甫一边忙手中的活计,一边笑着告诉记者,再有10天,这里的草莓就要大量上市了。从育苗到起苗,从移栽到管理,陈小甫全程参与。看着草莓一天天长大成熟,自己收获的不仅是丰收带来的满足感,更是对自己今后脱贫的信心。陈小甫是源汇区大刘镇前陈村村民。2017年,源汇区精准扶贫启动后,该区食品安全监督大队大队长王新华和他结成了帮扶“对子”,让他到“源汇区有机食材生产基地”跟班学习草莓种植技术。“教会俺一门技术,就是给了俺一根脱贫致富的‘点金棒’啊!”陈小甫顺手从盈盈绿叶间摘下一粒成熟的草莓,递给记者。咬开诱人的果实,一股草莓特有的香甜顿时沁入心脾。“好吃吧?”陈小甫一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种植草莓的秘诀。记者顺着他的手指,新奇地看到草莓的棚架上,固定有两条塑料薄膜制成的“长龙”,鼓鼓囊囊的,“龙身”上则布满了小孔。陈小甫告诉记者,“长龙”内充满气体,是他们通过内置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生产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针孔大小的出口向整株草莓持续喷发,从而完成对草莓的能量供给。秸秆生物反应堆在发酵过程中,还能为草莓提供大量的热量,促进草莓生长。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后,可以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生产出来的草莓是有机绿色食品。经过一年的实践,陈小甫俨然成了一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专家”,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实施要点更是了然于胸。上午10点,随着大棚内温度的逐渐攀升,陈小甫来到滴管阀前,打开阀门,开始给草莓浇水。记者碰巧遇到了到大棚进行技术指导的王新华。他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会继续挑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源汇区有机食材生产基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以实干代
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实施精准扶贫,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过年学技忙》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uohe.yuduxx.com/yuanhui/548382.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