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5 09:21 我要投稿
500多亩标准化大棚蔬菜宛若士兵方阵,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一眼望不到边,场面蔚为壮观。露天地里,西兰花、绿甘蓝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钻进一个个蔬菜大棚,眼前的一幕幕更是让人惊叹:一列列密密麻麻的迷你小南瓜像一个个灯笼挂满枝头;一排排紫长茄被绳子吊得直直的,如一群群小猴子爬满枝丫。
……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高铁之畔、源汇区空冢郭镇的漯河市芊华高效蔬菜科技示范园区,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整个园区,犹如一个蔬菜王国,到处充满着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热浪。
记者在园区一路前行,只见不少大棚入口处清晰地写着日常管理要求。“多亏老王细心,把要求都写在棚膜上,提醒我们准确把握大棚温度,及时通风、合风。”见记者前来采访,正在摘菜的赵大娘一边干活一边笑呵呵地跟记者攀谈起来。像赵大娘一样,每天在这个园区工作的工人有五六十人,他们把土地租给园区,自己又回到土地上工作,分包大棚挣绩效工资,根据蔬菜产值参与分红,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
赵大娘口中的老王,则是园区的资深技术员。老王来自山东昌乐,几年前来到漯河,从此扎根芊华,成了园区的“大管家”。“种菜看着简单,可是门道多得很,样样得操心。”老王告诉记者,平时他一般吃住在园区,特别是在育苗期,为保持大棚温度,甚至要24小时住在大棚里。“虽然背井离乡,而且工作辛苦,但大家待我都跟亲人一样,让我在这里干活的劲头十足。” 谈及育苗经历,老王侃侃而谈,让记者了解了芊华的一大“与众不同”:芊华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育苗温室,所有菜苗全部自繁自育,除了自用,每年还有二十多万株菜苗销往周边的驻马店、周口等地。
自繁自育,无疑让芊华把好了蔬菜质量安全第一道关口。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园区还大力加强“三沼”利用,在提高蔬果品质上不断下工夫,特别是水肥一体化滴灌,既降低了劳动成本,又提高了种植效益。为切实打造河南无公害蔬菜基地,园区从源头把好安全关,实施产地准出制,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化蔬菜操作技术规程组织生产。
“俺园区能发展到今天,几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望着眼前欣欣向荣的园区,园区负责人吴超憨然一笑。吴超告诉记者,2008年,他承包几十亩地开始从事大棚蔬菜种植,采用最原始的小拱棚,种植单一的辣椒和西瓜,采用“土技术”,产量低下,效益低下。后来,在市菜办技术员的指导下,园区一步一个脚印,步步稳扎稳打,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展到现在的520亩,现有蔬菜工厂化育苗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区等功能分区。园区内耕翻、打药、浇水等机械化率达到100%,水电路配套设施齐全,节水灌溉面积占85%。近年来,园区更是依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一体化经营,种植贝贝精品小南瓜等十多个高产优质瓜菜品种,园区效益不断提高。
正如吴超所说,从2008年起步时几十亩地的老式小拱棚,到如今拥有几百亩地的新型琴弦式水泥柱钢丝大棚生产示范区和高标准蔬菜工厂化育苗示范区;从发展举步维艰到园区所种蔬菜全部自繁自育,芊华积累了很大的发展后劲,不断勾勒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发展新版图,成为漯河蔬菜产业发展的样板,先后获得“漯河市重点蔬菜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漯河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众多荣誉称号。
“按照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现代经营理念,我们计划投资500万元,流转土地500亩,进行扩大再生产。”谈及未来,园区负责人吴超信心满怀,“我们将围绕园区优势品种扩大工厂化育苗繁育基地面积,更好发挥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引导菜农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园区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试验、示范、推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效蔬菜示范园区。
技术人员在花菜地进行现场指导。
大棚蔬菜长势喜人。
《稳扎稳打做大做强——漯河市芊华高效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侧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uohe.yuduxx.com/yuanhui/47027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