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劳动托起梦想,发展铸就辉煌。
长期以来,全市广大劳动者在发展城乡经济、构建和谐
社会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岗位标兵、技术能手、劳动模范,树立了劳动者的光辉形象,成为
漯河发展的脊梁;各级工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开拓创新、务实重干,致力推动漯河改革发展,打造了工会工作品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奋力前行。
为充分展示全市工会系统工作新特色、改革新亮点、发展新面貌,充分展示广大劳动者的风采,激励全市上下攻坚克难、不断进取,扎实推进六大攻坚,为富民强市加快发展再立新功,本报自即日起联合市总工会推出《中国梦劳动美》栏目,敬请关注。
不空谈,也没有华丽的语言,但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白话、实话和心里话———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干河陈村党委书记林东风,谈及感受直奔主题: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为群众尽责”。
在乡亲们的眼里,林东风作风务实、为人厚道,好事、实事办了“一箩筐”。
一位村民说:“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日子,多亏了东风书记!”说起这些,生性敦厚的林东风却说:“从小在村里长大,我得为老百姓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为群众干事,更出于一份强烈的责任。
1982年,林东风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漯河市粮食局下属的食品厂,因踏实能干,加上头脑灵活,在粮油公司改制中,他承包了下属的粮油综合经营部。其间,他不但把企业搞得红红火火,自己也因承包经营富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林东风,并没有想着过衣食无忧的生活。1993年,干河陈乡党委邀请林东风回干河陈村任副书记,他二话没说毅然回村。
“你傻啊,放着铁饭碗不要、好生活不过,回这穷村干吗?”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支持他的。林东风笑着说:“我挣钱了,也盖楼了,可咱村的百姓还是照样穷。”从小受红色
教育的他,更明白“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认定了要为老少爷儿们干点事情。
林东风回村三年后,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他———多年来干河陈村发展缓慢,难道就只有发展工业、农业才是强村富民的唯一出路吗?“对于干河陈村来说,唯一的优势就是紧临市区,与城市一路之隔。如果能把村里的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不但能够让又脏又乱的村子换新颜,还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改善村民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带着这种想法,1998年,林东风带领村“两委”成员经过多方论证,并经村民大会同意,确定了“退出一产、转化二产、大力发展三产”的思路,拉开了依托城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
林东风是个认准目标就要干成事的人。1998年9月,村办集体企业开源集团成立,此后村里实施了第一次大拆迁,林东风带头把拆迁“第一锤”砸向了妹妹的临街房,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拆迁,群众心服口服。当时村里经济基础薄弱,建设急需资金,林东风就号召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企业骨干等入股筹集资金。
“村里发展遇到阻力时,都是党员干部带头做榜样、上门做工作。群众是讲道理的,你真干事、干实事,一碗水端平,一心一意为大家着想,他们就会拥护和支持你。”林东风说。
一份担当的勇气,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一份执著的精神,更加快了干河陈村的发展进程。
此后,第一批
楼盘———开源新区的建成投放,就带来不小的收入。而此后几年,村里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修五一南路、泰山南路等几条城市主干道,建成开源森林庄园、蓝湖小区等住宅项目……十几年间,干河陈村先后修筑了6条11公里长的城市道路,建成了15个封闭式住宅小区和中华名吃休闲街、开源时代广场、河上街古镇、国家4A级
旅游景区———神州鸟园、童话世界。干河陈村和村办企业“开源集团”的名字,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一个人改变一个村、温暖一批人。林东风在带领全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努力为大家办好福利:全村50、60、70岁以上老人,每月分别享受1200、1400、1600元养老金;坚持村集体出资为村民统一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村民因病住院,除医院报销医疗费用外,剩余部分由村委会按规定范围全额报销。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这些,全村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化为一种尊严和幸福。
“这就是尽责带来的回报。作为村里的一员,当村民看到你就高兴,当地党委、政府对你的工作满意,你的价值就实现了。”林东风说,“一路走来,能够当选全国劳模,得益于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更离不开广大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拥护,这将激励我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努力尽好一个村支书的职责。”
《幸福就是为群众尽责——记全国劳模 、干河陈村党委书记林东风》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uohe.yuduxx.com/yuanhui/206626.html,谢谢合作!